2013年08月08日報導╱林明佳、王璐華 攝影╱翁玉信
痔瘡讓人痛不欲生。(設計對白)
腹部胖懷孕久坐易罹痔瘡
一名約30歲婦女有次解便時痔瘡從肛門口脫垂、無法復位,嚇得趕緊就醫。開業外科醫師鐘雲霓說:「10女9痣,只是痔瘡程度輕重不一。」懷孕、腹部肥胖和久坐,皆是易罹痔瘡高危險群;提醒若便血、肛門口異物感,應趕緊就醫,平常也要攝取充足水份和纖維質,避免惡化。
鐘雲霓醫師解釋,懷孕因子宮脹大、腹壓增加,使直腸和肛門壓力上升;另腹部肥胖、常便祕者因解便用力,也會使腹壓增加,容易形成或加重痔瘡。痔瘡初期不需手術,可服藥緩解,搭配生活習慣改善;晚期需手術處理,現有微創痔瘡手術,相較傳統痔瘡手術,傷口較小、不需住院但費用也較貴,需自費3萬~6萬元。
【先了解】痔瘡分4期
痔瘡依症狀輕重分4期,第1、2期患者,可依醫囑口服止痛藥或軟便劑,搭配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,避免繼續惡化;若屬第3、4期,需趕快手術處理。
第1期:
肛門黏膜內痔瘡軟組織膨大突出,但不會掉出肛門口外。
第2期:
排便時,痔瘡軟組織會突出至肛門口外,之後會自動縮回。
第3期:
痔瘡軟組織贅生,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外面,需要用手塞回去。
第4期:
痔瘡軟組織突出或卡在肛門口外,即使用手也推不回去。
【這樣做】便血應就醫
若在如廁後發現鮮紅色便血、肛門搔癢或腫脹疼痛,或是肛門口持續有異物感等,就可能已有痔瘡問題,應趕快就醫以免造成痔瘡惡化,可能引起痔瘡軟組織壞死、嚴重感染等。
做肛門觸診
醫師會做肛門觸診等檢查,若為第3、4期,需手術治療,傳統痔瘡手術採大範圍切除,健保給付,傷口大、疼痛感高,需住院;微創痔瘡手術採小切口,疼痛感低、且當天可出院,但費用較高。
避免搬重物
術後1周要避免搬重物,以免拉扯傷口造成疼痛,另醫師也會諮詢患者排便情況,開立軟便劑和纖維質,幫助解便順暢、避免因解便用力影響到術後傷口癒合,約口服3~5天就可停藥。
多運動吃菜
改變生活習慣,建議多運動,避免久坐,每坐半小時至1小時,起身活動10分鐘,每天至少3份蔬菜、2份水果,攝取纖維質能助腸道蠕動,另每天喝2000c.c.開水,因大便吸收水份較蓬鬆好解。
【醫師說】

若已有痔瘡問題,提醒日常少吃燒烤、辛辣、油炸食物等,如麻辣火鍋,以免使肛門口組織腫脹、充血,會加重痔瘡。